关于圈子和斯德哥尔摩症候群

1973年8月23日,两名有前科的罪犯让—埃里克·欧森与克拉克·欧洛弗森,抢劫瑞典斯德哥尔摩内位于诺玛姆斯托格广场最大的一家信贷银行,并挟持了四位银行职员。

 

在与警察僵持了130个小时后,歹徒最终投降。然而这起事件发生后几个月,4名曾经遭受挟持的银行职员,仍然对绑架他们的人显露出怜悯的情感,表明并不痛恨歹徒,表达他们对歹徒不但没有伤害他们却对他们多加照顾的感激,并且对警察采取敌对的态度,在案件发生后被挟持者不愿意在法庭指出歹徒,在挟持案件当中被挟持者还与歹徒成为朋友。

 

这两名抢匪劫持人质达5日之久,在这期间他们威胁受俘者的性命,但有时也表现出仁慈的一面,在出人意表的心理错综转变下,4名人质抗拒瑞典政府最终营救他们的努力。

 

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因为在斯德哥尔摩人质挟持事件中被发现而得名,又称为人质情结、人质综合症,是指被害者对于加害者产生情感,同情加害者、认同加害者的某些观点和想法,甚至反过来帮助加害者的一种情结。

 

专家研究认为,人性能承受的恐惧有一条脆弱的底线,当人遇上了一个凶狂的杀手,杀手不讲理,随时要取他的命,人质就会把生命权渐渐付托给这个凶徒。时间拖久了,人质吃一口饭、喝一口水,甚至每一次呼吸,他自己都会觉得是恐怖分子对他的宽忍和慈悲,对于绑架自己的暴徒,他的恐惧,会先转化为感激,然后变为一种崇拜,最后人质也下意识地以为凶徒的安全,就是自己的安全。

 

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,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是一种角色自我防卫机制,这种自我防卫其实会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,取决于事情对当事人的伤害程度以及当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。

 

当我们处于一种内心抗拒的环境,被迫做一些不愿意做的事情时,如果反抗,就会受到严重的打击,如果不反抗,内心又会产生巨大的痛苦,那么这种反抗或不反抗都会让自己受到伤害的情况,要怎么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,不让自己的内心崩塌呢?答案就是角色认同。

 

举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,公司强迫我们加班,我们非常不愿意,但如果拒绝就会被开除,如果逆来顺受,就会觉得上班如上坟,内心无比煎熬,所以有一些人就会选择对老板角色认同:老板让我们加班也是为我们好,锻炼我们的能力,公司越来越好,我们才能越来越好,我们现在有多努力,以后过得就有多好。

 

被压迫被加害的人才会痛苦,如果变成了自愿和压迫者、加害者站在同一方的人,自然就不会痛苦,说白了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麻痹,是人们逃避现实的假想状态,“我不是受害者,我心甘情愿,且享受这个过程,所以我是开心的,不需要他人同情的”。

 

以色列军事历史学家阿扎尔盖特认为,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演化自史前时代,人类常有战争和绑架,导致人类发展出适应环境的心理特征,而此特征的产生,可能与受虐待妇女综合症有关,如果受害者长时间受到没有双方同意的5M、强制SEX等行为,也会产生此心理。

 

所以5M常常会和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放到一起讨论,但我认为有本质的区别。

 

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是一种创伤羁绊,前提是没有经过双方同意,被迫适应环境,而圈子的前提是双方知情同意,当事人主动选择和权力交换。

 

患有斯德哥尔症候群,建议去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,希望大家也要把圈子和斯德哥尔症候群区分开,认清以及坚守自己的内心,不要纵容真正的加害者,不要害怕面对和反抗,受害者永远不可能真正与加害者为伍。

-End-
西檬之家smonsmon官网出稿之关于圈子和斯德哥尔摩症候群。西檬之家smonsmonwww.ximenglove.com)资源仅供圈内交流分享。
除特别注明外,本站所有文章均为
西檬之家smon官网
原创,转载请注明出处来自
# 关于圈子和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#